“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首次写入沪苏浙规划纲要

编者按:本周,沪苏浙三省市“两会”相继召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约而同地进入三省市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

  “两会”期间,三省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就推动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言献策,依此可以预见:在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疾步提速。

  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发展和竞争并存的过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应该努力使自己企业的投融资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通过上海的服务向沿江辐射。江苏和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上海在服务方面大有可为,包括投融资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等。

  沪苏浙三地“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过程中,“长三角一体化”俨然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在解读江苏省“十一五”规划时谈到,“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间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作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时提到,“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在中共上海市委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案也有“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协同发展。按照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与江苏、浙江两省的协作”的字样。

  专家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必将促进沪苏浙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拓展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提升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但受行政区域影响,长三角目前还为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资源配置受到诸多人为因素干扰,巨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突破各种限制,实现一体化的呼声高涨。

  良性竞争促进区域发展

  长三角盘踞着一些中国最具竞争力和前途的城市。作为龙头的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南京和杭州作为历代君王盘踞的古都,依然以其傲然而立的风范掌握着苏浙两地的脉搏。苏州是国内吸引台资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城市GDP指数的一大亮点。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无一不具有长足的发展潜力。

  “接轨上海”,这成为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共识。作为江苏和浙江的省会城市,作为城市群的副中心,南京和杭州均表达了这样的意愿。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南京市委全委会上,代表们拿到的了《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中分明著有:“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方略。

  杭州市政协为“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建议案中也提到,要依托名城优势,建设“与上海错位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成为杭州湾区域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

  一个“呼应”,一个“错位”,体现出长三角各城市接轨上海的微妙心理。与上海的关系也是发展和竞争并存的状况。严格来说,长三角内部的竞争依然很激烈。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各地攀比政策优惠底线,以及一窝蜂发展高利润产业而形成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表示:“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发展和竞争并存的过程。”他指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应该努力使自己企业的投融资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通过上海的服务向沿江辐射。江苏和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上海在服务方面大有可为,包括投融资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等。“如果上海的经济完全是封闭运行,‘上海服务上海’,那么上海的经济会逐渐退化。”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翰也表示:“长三角内部的确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但并没有传言的那样可怕,而是在产业同构的表象之下,形成产品的优势互补。关键要看趋同的产业内,有没有具体的产业细分。”

  交通先行铺垫经济接轨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古时征战,前锋总是肩负着开路的作用。现今,为长三角一体化开路的,必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

  发展交通的重要性,在沪苏浙三地的“十一五”规划中体现得相当明显,都被放在了重头戏的位置。在1月15日开幕的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此外,他表示,上海将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建设。并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

  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潘永和在2005年12月30日上午召开的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描绘了“十一五”期间江苏的交通蓝图: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0亿元,公路建设实现“434”目标,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3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

  “十一五”期间的交通骨架是布网,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中小城市为节点、中心乡镇为腹地,水陆空并举、干支线相联、城乡间一体,贯通全省、连接国内、通达世界的大交通网络。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涛表示,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首当其冲的任务乃是尽快搭建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平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

  这个交通体系将串起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以及沿线苏锡常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形成以三个大城市为中心的500公里交通网络。这个原本以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网,现在又因城际铁路浮出水面,带给人们全新的理念。

  杨涛向记者表示:“依托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可实现长江三角洲商贸、信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融合与对接。同时将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构筑长三角区域内一体化的金融网络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

  大圈套小圈区域经济层层推进

  温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的发展将成为浙江省其他城市接受长三角辐射的重要中介。

  区域经济对于浙江省早已不是新概念,包括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在内的多个城市目前都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会员。2005年末,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被国家列入“十一五”规划,浙江省也有对应动作。“积极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浙沪、浙苏主要城市的市场互通、产业互补、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环境共保,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被明确写进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

  在“入长”难度越来越大,长三角扩容很难实现的情况下,怎样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受益面扩展到整个省,而不是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浙江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做法。

  浙江省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专门就强化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进行了探讨。该建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建设,积极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做大。鼓励大中城市通过城际快速干道等连接周边小城市,形成组群式城市发展格局。

  简单来说,就是大圈套小圈,层层推进。这种做法无疑是得到有关专家支持的。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兆安就是“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的支持者。他多次强调,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从内部开始,加强辐射力和集聚功能。

  既然从内部小圈开始发展是合理的,省政府也有发展意向,那么,中心城市是否也配合省政府的考虑?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中惟一的非长三角城市温州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温州市市长刘奇明确表态:“我们要构筑温州都市经济圈,基本形成大都市框架,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成为国家级综合型交通枢纽城市,巩固省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正如吕祖善所期望的,温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的发展将成为浙江省其他城市接受长三角辐射的重要中介。

  然而,吕祖善还有其他忧虑。“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对我省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祖善如是说。显然,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契机,也是挑战。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还不完善的今天,区域内各城市的竞争关系常常挑战协作关系,怎样平衡两种关系,需要浙江省政府在宏观上给省内城市以指导。举例来说,吕祖善的报告中多次强调的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怎样与上海洋山港协调发展,就是浙江省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的说法,“行政因素”不应该成为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诱因,而应该成为解决长三角基础设施产业同构问题的良药。

2008-06-23 09:41:59 561